遗传性耳聋简介
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合并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,区分为症候群型(syndromic)与非症候群型(non-syndromic)两类,其中以后者为多数,两者比例约为30:70。
非症候群型遗传性耳聋,目前已经发现约有30多个基因与其相关,包括GJB2 (Cx26)、GJB3 (Cx3l)、GJB6 (Cx30)、GJB1 (Cx32)、DIAPH1、MYO7A、MYO15、OTOF、SLC26A4 (PDS)……
其中,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生异常的基因有:GJB2基因、SLC26A4基因、粒线体DNA突变以及OTOF基因等。
(1) GJB2 (Cx26)基因
GJB2为制造connexin26分子的基因,而connexin26被认为与钾离子的运送有关,如果connexin的合成发生问题,则可能影响到细胞之间钾离子的运送,进而影响到内耳的电生理,导致听障。
(2) SLC26A4 (PDS)基因
SLC26A4 (PDS)基因最早是于1997年被证实为导致症候群型遗传性耳聋—Pendred氏症候群的致病基因。除了甲状腺肿外,Pendred氏症候群尚常会合并两种常见的内耳畸形—大前庭导水管(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)和Mondini氏发育不全(Mondini’s dysplasia)。后来则发现,在单独只有大前庭导水管或Mondini氏发育不全,而未合并甲状腺肿的病人,也可以找到SLC26A4基因的突变。换言之,SLC26A4基因突变,除了导致Pendred氏症候群,也会导致非症候群型遗传性耳聋。SLC26A4基因,或称PDS基因,所制造的蛋白质为pendrin,是一个氯及碘离子的运输蛋白。一般以为其在内耳中主要是扮演调节离子均衡与内淋巴液的作用,若发生突变,就会导致内耳发育畸形及听障。
(3)线粒体DNA突变:药物致聋性耳聋
粒线体DNA突变常见的有,以243A>G突变,患病病人除听障外,还会有糖尿病的症状; 1555A>G突变,病人临床表征以听障为主。由于1555A>G的突变,会使得其所制造的12S rRNA更易与“胺基酸甘醣体(aminoglycoside)” 这类的抗生素结合,而加重胺基酸甘醣体的耳毒性,因此,带有这种突变的人,若不小心接受到胺基酸甘醣体的治疗,听力将特别容易受到伤害。
(4)OTOF基因
OTOF基因,位于第2对染色体短臂上,于1999年被发现是导致非症候群型遗传性听障DFNB9的致病基因。所制造的蛋白质称为otoferlin,主要分布于内耳的内毛细胞,一般认为它在内耳的功能,与内毛细胞产生神经讯号时,胞内小囊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有关。带有OTOF基因突变的病人,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听神经病变(auditory neuropathy)。病人呈现先天性、重度听障,然而其耳声传射检查(otoacoustic emission,OAE)却为阳性反应,这是此种病人最大之特征。
技术原理
提取外周血的基因组DNA,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,再通过基因测序检测突变位点。
样本要求
EDTA抗凝真空管采集的全血3ml,4℃运输
检测周期
15个工作日
收费
180元/基因 |